我们应该舍弃…..
龙应台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我们只被教过如何去追求卓越,却没人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和失败。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口,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龙应台的观点消极吗?不,因为真正想要成功,想要"卓越",就要学会面对痛苦。她只是点出了有时被忽略的成功另一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强调"舍",是不让大家"得",学做佛系青年吗?当然不是,我们是希望,通过"舍"的方式,"得"到更多。
不舍不行吗?
就从家务整理上举例子。
乱糟糟的衣柜,桌上乱七八糟的口红,胡摆一书柜的书。其一,是不必要的,人的接受能力有限,一个人真用不了那么多。有时候我们一激动就买了一堆,貌似拉动了经济增长,实际上有点资源浪费。 其二,会影响心情。心情很重要,心情受环境影响,心情舒畅的时候干事也利落,反之亦然。我们对于房间的收拾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东西太多,收拾不过来。我们的本职工作本不是给自己家做家政,所以保证房间整洁,从根上说,别买太多。其三,做事没有效率。出门前想找条丝巾,衣橱里翻了半个小时。我的老师曾提过,有时候看一个学生的书桌,能看出一个学生的成绩。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书桌一般井井有条,他不愿意在找书上画太多时间,他很看重效率。
这是整理房间,而道理可以放到其他地方。比如有的人说,现在上网看到信息太多,有点迷茫。有的人老是遇到感情问题。有的人很努力很努力,每天都累死了,也得不到相应的成绩。
不"舍"不是得不到,而是得不到想要的。
会"舍"意味着什么…..
"人才金字塔"——你具备第几层能力?
- 1."顺从"——那怎么能怪我呢?
顺从,顺从环境。
比如语文老师在晚自习挑同学背课文,吵死了,我都没法好好写作业了。我不得不一边听着老师对同学背诵的纠错,一边忍不住笑讲台上发窘的同学。
于是,我的作业完成效率取决于晚自习的环境,写不完作业,怪我咯?
- 2."勤奋"——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好了,我的作业因为晚自习环境被耽误了,可是我不能任由作业空白,那就 舍弃 些休息时间,晚上回宿舍学吧。 宿舍里更吵,我要尽量无视嘈杂。但是成果有限,没办法,早上起来接着学。我是困,但是我要努力才行。哦,到班了,该收作业了,我好像还差一点。
时间愿意挤总是有的,就是有点心累。
- 3."智慧"——想办法。
晚自习上不安静,怎么办? 舍弃 原来的晚自习作业安排。先戴耳塞,隔一部分音。放下需要安静思考的理科作业,先做一些抄写,或是文科选择题。理科的东西确实可以放到早上写。我能接受的早起时间大概是几点?提前半小时起,我能不能起来,作业写不写得完?
时间愿意安排总是有的。
- 4."积极性"——找方向,化被动为主动
老师查课文了! 舍弃 我自查背诵的任务。下次就把理科作业放在语文晚自习之前写完,上晚自习时找老师背课文,让老师纠纠错,省得有时候自己查查不出来。把抄写留最后吧,还可以带回宿舍写。
就先说到这。
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题,每次选择,都要舍弃其他选项。会舍的人,是能够在"生活"这张考卷上答出高分的。
舍弃需要判断,判断力的形成,不一定靠天生。
学会舍弃
舍弃错误选项,作出正确选择
整理归纳法
怎么判断?怎么舍弃?
整理归纳了解一下?
- 接受。 包括接受环境和接受知识。接受环境嘛就是认命——"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停止抱怨是做事第一步。接受知识,就是学习,合法范围内学什么都行,学术知识,思想道德,做事方法…….这不就是努力的过程吗?有人说方法比努力重要,问题是,没有努力哪学来方法?广撒网啊,盲狙就盲狙呗,不试试怎么知道,万一这个方法就有用,这条道就成了呢?
- 整理。 光接受也不行啊,光接受不就成了前文所提的混乱无序杂乱状态了么。所以得整理。有人说,每一次整理都是一次发现自己的过程。比如说我前段时间整理书柜,我发现几乎所有我买的历史类书籍,都干净得像用汰渍洗过一样。
- 归纳。 发现完毕,反思一下。倒不是说我不愿意干活,但是《全球通史》我真看不下去。这说明了什么?我真得对历史这门学科感兴趣吗,还是仅仅喜欢听历史故事?那么我做出的大学选历史专业的决定是否合理?现在转变志向,转到哪?
就在这时我惊奇地想起我英语貌似不错。
上了高中,要不要多花脑子在学习上?我们作出价值判断后选择舍掉一部分玩的时间,这实现了金字塔第一层向第二层过渡。作为天津第一届文理不分科,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选科问题,那么经过整理归纳后,我们选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科目,这实现了金字塔第二层向第三层的过渡。
高一上学期,我毅然决然地由选化学改为选政治,当时班上的同学都觉得我是在挑战自己,因为在强行极速灌输完《经济生活》后大家都觉得政治是死亡学科,还是不打扰了。
然而一年后,距今几个星期前,一个由化学刚转政治的姑娘拉着我说,亲爱的,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儿。
我不是机灵鬼儿,我只会抖机灵。
谁都是这样,有时候抖好了,可能鬼一点。
其实这本身不是多难的事,学着做了就有收获。一次运气好,我判断对了,其实谁都可以。
每一次突然之前,都埋着漫长的伏笔。
伏笔能不能打好,看你会不会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