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
"我就是饿死在这,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吃你们一口饭!"——王境泽
之后紧接着"真香"。
作为人类的终极本质,这当然不是偶然事件。
历史上也有不少真香事件。
埃菲尔铁塔开工前,巴黎《时代报》刊登了一批艺术家和建筑师联合签名的抗议书,抗议书下面的签名有古诺德、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等300 多人其中莫泊桑更是宣称:"巴黎如果建成铁塔,我要永远离开这个城市。"当然,那届世博会之后,埃菲尔铁塔获得世界的赞美。可是来这里吃饭和用下午茶最多的人就是莫泊桑。
"这里是巴黎唯一看不见那座破塔的地方。"莫泊桑如是说。
嗯,真香。
这里需要区分一点,真香和打脸的不同。打脸通常指某人事前立了flag,最终却没有完成,或者预期事件未发生。而真香指对于某事物的拒绝最后变为接受。
前者通常是正向积极的,后者则是否定与拒绝。之前所说的莫泊桑虽然嘴上说着不要,其实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呵呵。
我们来剖析一下这种真香的行为。
真香事件的发生分为两部分,事件发生前与发生后,或者态度转变前与后。
对于发生以前的事物人们无法全面去认知,我们加以判断的标准往往是已知的优秀的事物,又或许是一种对于新兴事物的恐惧,所以我们常常对于这样的事进行否定的判断。
就好比曾经摩尔根在文章中讥讽孟德尔的理论是"高级杂耍"。摩尔根:"我摩尔根就是饿死,死外面,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承认孟德尔遗传定律,也不吃你孟德尔一个豌豆!"
身为科学家,摩尔根直接用否定的态度去对待新兴陌生事物自然是不行的。而真香定律的必然性就在于若新兴或者陌生事物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那就确实无法否定。
1910 年,摩尔根在实验中以外的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进而研究发现孟德尔的理论是正确的,并因此发现了伴性遗传,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了染色体遗传理论,成为了现代实验生物学莫基人。于1933 年底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呃呃,孟德尔的豌豆挺香的。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未知事物,要用辩证眼光看待,一味的否定自然无法进步。
就像我们生活中,见到一个人就习惯性用直觉去判断好恶或者好恶(wù)。喜欢看书就是书呆子吗?学习好的人都自命清高看不起学渣吗?又或者文身的人真的就十恶不赦吗?
我想问,你真的接触过他们否?是否又真的了解他们?人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只有接触过才知道什么样子,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馨香。
第二阶段是事件发生后:
对于之前做出过否定的已经展现出绝对的优越性的事物你会怎么办呢?
当然是选择原谅自己啦。
真香事件的点睛之笔就在于事后的一句发自内心的"真香"。实则表达的是一种接受的情绪。
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钱玄同,他曾经说过特别偏激的话,什么呢?
"人到40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他一个年轻小伙子得意忘形当然可以说这样的话,但他终究还是图样图新剖,谁还没有个四十岁呢。
钱玄同或许自己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可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都记得很清楚。
鲁迅亲自给他写诗:"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当辩证法。"
钱玄同对此哭笑不得,他说人四十该死那句话,其实是为表示对封建遗老的憎恶。但友人开此玩笑,他也没放在心上。我想如果钱玄同先生如果能活到现在,或许也会幽默的开玩笑说:"真香。"
注意我的措辞,钱玄同并未放在心上,而报以幽默的回答。
钱玄同之前不经意间说了一句无法收场的话,而现在又不经意间做了一件许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释怀。
出于人们对于中国人的一种古老认知,中国人极度好面子,很多事情拿的起却放不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走到黑也不回头。这又使我想到了上期主题断舍离,我认为对于这件事我们当然应该选择断舍离,给自己以一种轻松的生活状态。
我对于优秀的事物我们没必要一味地拒绝,否则只好亲自听听理想和现实轮番倒塌的轰然巨响。
真香定律香就香在它的坦然,这使我想到了之前说的孔夫子骂管仲,后来又承认其才能,这也挺香的。事实证明孔先生也有失误是时候,但他的思想没有僵化保守,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圣人醉人的品质也就在于他那份斯文潇洒。
所以真香定律又是可能无法避免,但请记住,吃完炒饭后别忘了说一句真香。